
【历史风云中的思想碰撞:毛泽东与范文澜的延安岁月】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
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星空中,1893年是个特殊的年份——两位文化巨匠同年诞生:一位是绍兴水乡走出的史学大家范文澜,一位是湘潭韶山冲成长的革命领袖毛泽东。命运让这两位同龄人在北大校园初次相遇,从此结下跨越时空的学术之缘。
初识燕园时,范文澜已是蔡元培校长的得力助手,而年轻的毛泽东正在图书馆潜心研读。随着岁月流转,范文澜先后执教于北大、北师大、河大等多所学府,并在1926年光荣入党。抗战烽火中,这位文弱书生展现出惊人魄力:他创办《风雨》周刊,主编战时特刊,更以一部《游击战术》震动文坛。令人称奇的是,这位纸上谈兵的学者后来真的投身新四军,在信阳山区开展游击战,被军民赞为执笔能著书,持枪可杀敌的传奇人物。
1940年的延安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。当满身风尘的范文澜出现在黄土高原时,熟稔历史的毛泽东亲自相迎。在窑洞油灯下,领袖交给学者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:将中华五千年文明浓缩成十几万字的简明读本。面对资料匮乏的困境(连《天工开物》这样的基础典籍都难觅踪迹),范文澜带领团队昼夜笔耕,仅用一年就完成《中国通史》上册。这部窑洞里的史学经典出版时,毛泽东特意设宴庆贺,席间那句我们党终于对历史有了发言权的感慨,道出了这部著作的深远意义。
两位思想者的交流远不止于此。当范文澜在中央党校开讲《中国经学史演变》时,毛泽东两次冒雨听课,后因病缺席还专门致信:用马克思主义清算经学这是头一次......倘能因你的研究学得一点,深为幸事。这封亲笔信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。次年,毛泽东又委托范文澜编撰工农干部文化课本。面对领袖能看能写是革命基础的嘱托,范文澜数月即成书稿。毛泽东亲撰的序言中,那句打开了学习文化的大门的评语,成为延安精神的最佳注脚。
从北大红楼到延安窑洞,从经学辩论到通史编修,这段跨越二十年的学术知音情,不仅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之作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,更谱写了共产党人重视文化建设的生动篇章。当年那本泛黄的国语课本,如今已成为见证这段历史的最美物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
广源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